新华社天津8月23日电(记者周润健)往年长达40天的“三伏”终于要完结了。8月24日,正式出伏。伏天事先,暑热逐渐衰退,天气开局转凉,正所谓“新凉直万金”。
“三伏”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。历史学者、天津社会迷信院钻研员罗澍伟引见,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,中伏有时是10天,有时是20天,这与我国新鲜的“干支纪日”无关。假设夏至与立秋之间只要4个庚日,中伏就是10天;若有5个庚日,中伏便是20天。往年在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所以“三伏”是40天,从7月15日至8月23日。
因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局进入末伏,所以就有了“秋后还有一伏”之说,而在这时期,天气依然炎热,民间俗称为“秋老虎(像老虎一样发威)”或“秋傻子(可以把人热傻了)”。
罗澍伟示意,在广阔的北边地域,出伏往往和凉爽连在一同。“三伏”的“上蒸下煮”从此完结,空气中的湿度很快降落,人们逐渐不再感到闷热。至于西北沿海地域,相似“秋老虎”的继续高温往往出如今末伏之后,因此即使已出伏,也还会热上一段时期。
关于入伏、出伏的气温变动,人们不时十分关注,自古就有“三伏适已过,骄阳化为霖”“三伏时光过,初秋宇宙新”“江行逢出伏,枫叶早知秋”的咏叹。
其中,以北宋大文学家张耒在出伏之日见凉意已至,一口吻写出的《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三首》最为精彩:“秋风振秋晓,万境一凄清。幽草虫响息,高叶露华凝……”“三伏如汤釜,熏煮理亦足。东风中午雨,窗户一清肃……”“残暑扇中尽,新凉枕上归。微云起平远,空碧上朝曦……”,活泼笼统地表白了出伏后炙热流失的喜悦之情,遣词造句,令人赞不绝口。
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,“三伏”时期的饮食,民间早有布置。那么,出伏后吃点什么好呢?
“出伏后,由热转凉,天气枯燥,饮食调节莫要漠视。”罗澍伟联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倡导说,应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,如鸡、鸭、鱼等,选食滋阴润燥、和胃健脾的银耳、雪梨、莲藕、百合、蜂蜜等,多食气节果蔬中营养丰盛的茄子、薯类、海带及干果,少吃油炸、生冷、辛辣、烧烤等抚慰性食品。